拄着拐杖的妈妈,“跋涉”14年带女儿走出孤独

在山西省文水县马西村,有一户特殊的家庭,这家人的院子被叫做“希冀之家”。一位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妈妈,收养了一个孤独症女儿。
她用3年时间,只为教会女儿一个字;她带着女儿找每一个老师沟通,只为女儿不受欺负。
整整14年,妈妈经受难以想象的艰难,教会女儿学习和自立;更在条件匮乏的乡村,为当地的特殊孩子,创造一个爱的港湾。

这个妈妈名叫孟宪卿,她的出现如同广袤田野上那桩醒目的路标,指引“迷失”的孩子找到未来的方向。



无论她是哑还是“傻”,我们要定了

2008年,孟宪卿第一次走进“爱之家”,眼前的一幕刺痛到她内心最柔软的角落。
一群身世可怜的孩子,以福利院为家,相互作伴,度过漫长又艰难的时光。他们有的坐着轮椅,有的双目失明,有的是“唐宝宝”(唐氏综合症的孩子)......
那一瞬间,孟宪卿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的童年画面。2岁时,她得了小儿麻痹症,从此注定和拐杖、轮椅相伴;9岁时父亲因病离世,她与妈妈相依为命。
这一天,她到爱之家,是想领养一个女儿。可当她亲眼看见这些令人心疼的身影,她的想法变成:我要给孩子一个家,用一生来爱她。
见到佳敏的第一面,孟宪卿没想到,未来14年自己会因这个女孩而改变。
3岁的佳敏,看起来柔弱、安静,模样漂亮,孟宪卿很喜欢。可工作人员却说:“从未听过这孩子出声。”经过短暂的犹豫后,强烈的母爱促使她下定决心——成为佳敏的妈妈。
她对佳敏说了第一句话“佳敏你好”,怕生的佳敏哭了,连哭泣都是无声的。第二句话“妈妈给你洗澡好不好”,也被佳敏哭着拒绝了。
但孟宪卿没有放弃,坐到一旁抱起另一个女孩,温柔地说着各种小汽车的颜色。过了一会儿,她感觉到左腿边有一个孩子在拽她,转过头一看,正是佳敏。
在之后的一个多小时,孟宪卿一步一步地走进了佳敏的心里。
玩捉迷藏的时候,别人逗她说:“你妈妈走啦?”佳敏就着急地四处张望,不停地寻找孟宪卿。小佳敏不说话,但她什么都懂。她认定了孟宪卿就是妈妈,再也离不开的妈妈。
于是在那个寒冬,孟宪卿抱着小佳敏回家了,回到一个有爸爸妈妈和哥哥的家,温暖、完整。
路上,小佳敏见到附近的邻居,一下就钻进妈妈的怀里。可奇妙的是,孟宪卿的丈夫、儿子,却都能抱到她。可能所谓家人,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吧。
在当时乡村人的认知里,“孤独症”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。孟宪卿夫妇觉得“我的女儿只是不爱说话而已”。

村里人见状,曾议论纷纷:“瘸子收养一个哑巴,而且还傻,将来也不能照顾你,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?”孟宪卿的丈夫站出来反驳:“不论她是傻还是哑,我们要定了!”


第一次开口叫妈妈,我哭了

成为佳敏的妈妈后,孟宪卿就像在夜路中摸索盲行,每一步都可能是洼地,也可能见微光。
佳敏到家第一天,还不会独立大小便的她,一共换了18条裤子,爸爸为此把村里小卖铺的儿童裤都买了回来。
而孟宪卿从早忙到晚,不停地为佳敏清洗,晾衣杆上、椅子上晾满了颜色各异的裤子。与孟宪卿朝夕相处的日子,母女关系越来越亲密,可佳敏还是不肯说话。
一个星期后的圣诞节,孟宪卿终于收获惊喜。
正在院子里和亲戚朋友聚会的孟宪卿,对身旁的儿子说:“哥哥看着妹妹啊,妈妈去个卫生间。”没想到,她刚一转身,就要走出房门的时候,小佳敏突然朝她叫道:“妈妈!”
孟宪卿激动地跑到佳敏身边说:“再叫我一声?”
“妈妈,妈妈,妈妈......”佳敏连着叫了好多声。这是佳敏出生三年来第一次发声,为了叫孟宪卿一声妈妈。
平时坚强隐忍的孟宪卿,那天在众目睽睽之下泣不成声。她颤抖着打电话给爱之家的戈老师报喜,一边说,一边哭。“谁说我的女儿是哑巴?她不是,她会叫妈妈了!”
孟宪卿看到了希望,决心要用尽全力教会佳敏说话。给佳敏穿衣的时候,她就教“袄、裤、袜、鞋”;吃饭的时候,她指着教“米、水、面”......
随时随地、无时无刻,像个复读机一样,一个字一个字,一遍又一遍地教。
佳敏再次开口,是两三个月后,孟宪卿开门的时候,佳敏说了一个“门”字。为了让佳敏说更多,孟宪卿用食物来引导,“说啥就买啥”。佳敏爱吃饺子,学会了说“饺子”。
为了让佳敏识字,孟宪卿在纸上写“门、窗、墙”等大字,贴在家里相应的地方。她握着佳敏的手,一笔一画地教她书写,用彩色笔在本上写,也用木棍在地上写。
“走到哪儿,教到哪儿。”有时候,怎么都教不会,孟宪卿急得哭,佳敏也跟着哭。
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,孟宪卿始终“笨拙”地帮助女儿长大,佳敏依旧慢慢地给出回应。有时一个月学会一个字,有时几个月才学会。一个数字“2”,佳敏就学了整整三年。
然而最难的,不是让佳敏学会说和写,而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学。
三岁半,佳敏上幼儿园,几乎每天回家脸上都“挂着彩”。佳敏不会说话,小朋友们不理解,就总挠她。
孟宪卿心疼地哭了,拉着佳敏找到每个老师,挨个嘱咐:“我的孩子,我不要求她能学到很多知识,我只要她安全,只要她不受欺负。”
上小学,班里调皮的男孩欺负佳敏,扯她头发、打骂她,连老师都管不住。孟宪卿又拉着女儿找去男孩的家里,还买了一堆零食,坐下就说:“从今天起,佳敏就和你一起玩了,你打她骂她都行,总之她待在你家不走了。”

这种既无奈又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,却震慑了男孩和他的家长。没有指责和打骂,孟宪卿只是作为母亲,用质朴的方式和一个10岁男孩“对峙”,并且取得了胜利。


慢慢地,同学们都懂事了,佳敏也顺利地融入了校园生活。阳光、操场、教室,佳敏在一群学生中笑容灿烂,这珍贵的笑容是母亲多年坚持不懈争取而来的。


为了佳敏,和村里更多“佳敏”

一个拄着拐杖生活的妈妈,费尽心力教会一个孤独症女儿说话、识字、自立。
即使是如此艰辛的经历,在孟宪卿的讲述中,依然充溢着一种很清晰的情感——希望。
2016年,孟宪卿在戈老师的建议下,建立了“希冀之家”爱心机构,地址就在她家的院子。
在院子中,孟宪卿免费给有需要的孩子们上课,自己编律动、儿歌、早操等教学课程,从生活技能到简单知识,会什么就教什么。她希望除佳敏之外的更多特殊需要儿童,也能慢慢长大、慢慢变好。
为此,孟宪卿和机构老师专程到康复中心学习了好几天,把专业、实用的教学方法带回来。
但乡村和城市毕竟不同,老师有限、设施条件不足、孩子情况各异,怎么教呢?孟宪卿想了很多巧妙的办法。
孩子们不会跳,她就在屋里系上一根红绳,按孩子的个头高低把气球挂上去,让他们稍微一跳就能打到。
刚开始,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跳,几个老师就抱着孩子一起跳,一起打气球。重复无数次后,孩子们终于开心地跳了起来。
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口部肌肉和气息,帮助他们开口说话,孟宪卿点了一排蜡烛,用竹竿将孩子与蜡烛隔开一定距离,让他们吹蜡烛。吹泡泡、吹笛子、咬饼干等方式效果也很好,渐渐地,孩子们的语言开始丰富起来了。
在一片沃野和袅袅炊烟中,人们度过了埋头农作的夏季、赋闲在家的隆冬,只有“希冀之家”的时光似乎静止了,院子里每天热热闹闹地重复着同样的事。
可村里人知道,有些事情在悄悄改变了。今天,跳跳会擦鼻涕了;明天,梦旋会吃饭了;后天,浩浩克服恐惧了。
“希冀之家”先后接收了附近的10个孩子,他们在这里学会了说话、涂色、写字、跳操。每个孩子都经历着和佳敏同样的历程,那是一步一步走向希望的历程。
孟宪卿十分骄傲地说:“佳敏进步最大,成了这里的小老师。”
妈妈上课的时候,佳敏会帮着分发课本;她还会教其他小伙伴拼图、帮他们听写。闲暇的时候,佳敏可以自己骑自行车去玩,或者帮妈妈到村里小卖铺买盐、醋。

家长们说:“我们家的孩子,若是能像佳敏一样,就放心了。”佳敏的成长,是引导孟宪卿从黑夜走向黎明的微光,也是村里这些孩子真正的“希冀”。


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包容、接纳

随着佳敏年龄的增长,一个问题开始困扰着孟宪卿:像佳敏这样的大龄孤独症青年,将来如何就业,怎么在社会立足呢?
做父母的,始终照顾不了孩子一辈子。
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社交生活,在戈老师的介绍下,孟宪卿认识了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合作伙伴-郑州市皆福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的杜老师。2021年7月,母女俩一起报名参加了皆福组织的夏令营。
在夏令营中,孟宪卿和佳敏感受到了相同群体的理解与温暖。在面对命运的关隘时,这些家庭和孟宪卿一样,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,用爱去化解一切困难。
孟宪卿参加了皆福提供的教学培训,佳敏参加了寿司课程学习。受到启发的孟宪卿,随后建立了希冀之家的学习群,用老师或家长各自的特长传授给孩子实用的生活技能,如包饺子。她想先让孩子们能吃上饭,再争取发展为孩子们的就业技能。
皆福的杜老师说:“皆福从2008年起一直服务于心智障碍群体和家庭,特别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、实现就业。”
就如同孟宪卿担心的那样,大龄孤独症群体融入社会确实面临着挑战。
离开熟悉的环境与家人,他们是否能自在地社交?单纯的思维和心灵,是否能尝试理解社会的既定规则?凭借仅有的生存技能,是否能得到合适、稳定的岗位?
这些年,皆福一直通过举办大量的社会融合活动,帮助特殊孩子们融入社会生活;同时,还有许多政府单位、公益机构开展了大龄孤独症青年辅助就业项目,提供就业培训和相应岗位。
而今,有些孩子获得了记录员、收银员、整理工等简单技能类工作,有些孩子甚至拥有了烘焙师、老师、缝制员等专业性更强的职业。
人们渐渐发现,其实孤独症群体不但很适合简单重复的工作,还比其他人更专注、细心和富于责任感。而他们需要的,不过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,一个被包容、被接纳的社会环境。
他们在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路途后,终于鼓起勇气尝试迈进社会、走入人群。此时,人们给予的一个微笑、一个善意,都将成为他们扬帆起航的动力。
孟宪卿说,佳敏今年就17周岁了,正在上初二。
经历长达14年的跋涉后,佳敏学会了数百个字的书写,成为了“希冀之家”的小老师;佳敏除了能自己穿衣穿鞋、洗衣服之外,还学会了包饺子和炒菜。
关于未来的挑战,母女俩已经在提前做准备,并且和很多孤独症家庭一样,依然相信着希望。
2022年5月15日是第三十二个全国助残日,今年的主题为:促进残疾人就业,保障残疾人权益。
谁说他们的人生,没有更多可能?只要有足够的爱和包容,引导他们跨过山和海、勇敢打开那扇被命运锁住的门,曙光便会照亮一切。

相关新闻

点击订阅,把公益带在身边

订阅我们的电子报,接收有关壹基金服务的更多资讯。订阅即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我们的隐私条款